一.中暑之預防作為: |
避免在高溫(>33℃)或大太陽下工作與安排適度休息,並計算中暑危險係數 |
【公式:室外溫度(℃)+室外相對溼度(%)*0.1,若係數大於40→危險)】 |
•體能訓練採循序漸進方式實施。
•每日至少睡眠6小時。
•安排教育及指導運動者瞭解熱能所產生的影響。
•每月及重要演訓前確實掌握高危險群人員
(如BMI值大於27者、新兵、感冒、腹瀉、睡眠不足等人員均需納入)。
•運動前2小時適時補充水分約500毫升,以不覺得口渴為原則。
•運動中體重每下降0.5公斤,至少需補充約500㏄含鹽水份。
•備妥初步急救設施與降溫衛材。
•連隊備妥冰桶(冰枕、毛巾、冰水、冰塊等)、醫藥箱、備用水、急救器材、氧氣、擔架及
緊急救護車輛 |
二.急性熱傷害之鑑別診斷與臨床症狀: |
熱傷害: |
高溫環境過度運動後水分與電解質不平衡造成的疼痛、不自主肌肉抽搐現象或中樞神經疲乏導致周邊血管擴張,通常有產熱及脫水;心跳快、血壓低、頭痛、情緒激動、噁心嘔吐、協調能力下降及虛弱頭暈,可能伴隨中樞神經症狀,但體溫升高通常小於40℃。 |
中暑: |
熱傷害症狀,且體溫常大於40℃,外加精神錯亂、頭昏、步態不穩、異常行為、不適當的語言、癲癇及昏迷等中樞神經症狀。 |
三.中暑之初步處置: |
- 早期發現中暑個案:幹部經常提醒官兵注意尿液顏色,若尿液顏色變為褐色或咖啡色時,應即刻向幹部反映,並適時補充水分(少量、多次、慢慢喝)。
- 將患者移至陰涼或通風處,使其平躺,腳抬高。
- 平躺,減少與鬆開衣物(須注意個人隱私,尤其女性同仁)。
- 評估患者:(1)評估意識狀態,無意識予以靜脈注射生理食鹽水。(2)若有嘔吐,則予側躺。
- 搧風、噴灑冷水。
- 頸部、鼠蹊部、腋下放置冰枕或冰寶。
- 讓個案痙攣的肌肉休息或予以按摩。
- 補充含鹽之水分(千萬不要給予純水):30分鐘內約給予1公升。
- 若過多汗液和尿液以排出時,可少量補充鹽分。
- 將病人置放於開放性且空氣流通之運輸工具上,快速送醫,一邊後送一邊持續降溫,且同時聯絡後送醫院,使後送醫院可先行準備,並提供處置建議。若後送時間須超過10分鐘, 則先以靜脈注射生理食鹽水500毫升。
- 在後送中若患者已有顫抖,或肛溫降至38.5℃以下時,則停止降溫。並持續監測肛溫,若再超過38.5℃則需再降溫。
|
更新日期:2018-12-13 |